中国北极科考站有几个(中国有哪些极地考察站?)
时间:2024-09-11 09:45:27
100次浏览
极地考察站是极地科学家的大本营。科学家以考察站为圆心,正在逐步扩大着自己的活动半径和研究范围。他们的研究成果满足了人类的对极地求知欲与好奇心,也为更好地研究生态、气象、地质等作出了巨大的贡献。
文本以建成时间为脉络,细数中国的五座极地科考站。
01 中国南极长城站
中国南极长城站建成于1985年2月20日,位于西南极的南设得兰群岛乔治王岛,平均海拔10米。夏季最高气温11.7℃,冬季平均气温-8.0℃,最低气温-26.6℃,空气湿度较大,海风含盐量高,全年大风天数在60天以上。
目前有各种建筑12座,建筑面积4082平方米,建有生态动力学实验室,每年可接纳25人越冬,40人度夏。主要开展极地低温生物、生态环境、气象、海洋、地质、测绘等科学观测和研究。
02 中国南极中山站
中国南极中山站建成于1989年2月26日,位于东南极大陆拉斯曼丘陵,平均海拔11米。夏季最高气温9.6℃、冬季平均气温-23℃、最低气温-46℃,全年大风天数188天,晴天约220天,紫外线辐射强度大。
目前有各种建筑18座,建筑面积7375平方米,建有雪冰实验室和极区空间实验室,每年可接纳40人越冬,80人度夏。主要开展极区高空大气物理、冰雪和大气、海洋、地质、地球化学(陨石)、地理、环境监测等科研观测和研究。
03 中国北极黄河站
中国北极黄河站建成于2004年7月28日,位于挪威斯匹次卑尔根群岛的新奥尔松地区,是我国首个北极科考站,也是北极地区的第8座国家科学考察站。
黄河站为一栋两层楼房,总面积约500平方米,包括实验室、办公室、阅览休息室、宿舍、储藏室等,可供20-25人工作和居住。重点开展极区高空大气物理、冰川海洋、生物生态、气象地质等学科的观测和研究。
04 中国南极昆仑站
中国南极昆仑站是我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考站,也是人类在南极地区建立的海拔最高的科考站。
建成于2009年1月27日,位于南极内陆冰穹A地区(80°25'01"S,77°06'58"E),距中山站1258千米,平均海拔4090米、冰厚3500米,年均温度-58.4℃、最低气温-82℃,紫外线强度大。
现有建筑面积402平方米,可供20人度夏,主要开展冰川学、天文学、地球物理学、大气科学、空间物理学等科学研究,并支撑深冰芯钻探、天文望远镜建设等重大工程。
05 中国南极泰山站
“泰山站”是继长城站、中山站、昆仑站之后中国的第四个南极科学考察站。其名称寓意坚实、稳固、庄严、国泰民安等,代表了中华民族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含义。2014年1月3日,“泰山站”完成主体封顶。2月8日上午11点国家海洋局宣布,中国南极泰山站正式建成开站。
泰山站位于中山站与昆仑站之间的伊丽莎白公主地,距离中山站约520公里,海拔高度约2621米,是一座南极内陆考察的度夏站,年平均温度-36.6度,可满足20人度夏考察生活,总建筑面积1000㎡,使用寿命15年,配有固定翼飞机冰雪跑道。不仅将成为中国昆仑站科学考察的前沿支撑,还将成为南极格罗夫山考察的重要支撑平台,进一步拓展中国南极考察的领域和范围。
雪龙号破冰船
除了这些固定的极地考察站以外,“雪龙号”破冰船实际上是一个流动的极地考察站。它在南北极之间,在北冰洋、太平洋、大西洋、印度洋中穿行,监测着海洋、大气、生物和环境的起伏变化。
“雪龙”号是我国第三代极地考察船,隶属于中国极地研究中心。原系乌克兰赫尔松船厂1993年建造的一艘具有B1级破冰能力的破冰船,1993年购进后改装为极地考察船。1994年“雪龙”号首航南极,先后执行了19次南极考察和7次北极考察,是我国目前唯一一艘专门从事极地科学考察的破冰船。
雪龙船的总排水量21250吨,船长167米,宽22.6米,满载吃水9米,最大续航能力为12000海里,最大航速17.9节,抗风能力为12级以上,能以2节的速度连续破1.2米厚的冰(含20cm的雪)。船上拥有较为齐备的导航仪器设备和气象观测设备,备有工作小艇和直升机,设有游泳池、健身房、图书室、卡拉OK设备、洗衣房,定时开放,除了完成极地运输外,还可根据需要为科考提供全方位的立体服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