语文摘抄加赏析句子(14首古代哲理诗名句赏析)
时间:2024-09-20 10:15:32
100次浏览
1.名句:须教自我胸中出,切忌随人脚后行。
论诗十绝(十首选一)
南宋·戴复古
其三
意匠如神变化生,笔端有力任纵横。
须教自我胸中出,切忌随人脚后行。
【题解】
戴复古,南宋诗人,江湖诗派的代表人物。这首诗主要阐述了作诗贵在从自我出发,独抒胸臆,以个人真实的情感为主,反对抄袭和仿效。
“须教自我胸中出,切忌随人脚后行”是本诗的哲理名言,言简意赅,表达了诗人对创作理想的追求,也是诗人论诗的主张。蹈袭前人的脚步,追随旧作的痕迹是不可能产生超越原作的伟大作品的,创新才是文章真正应该遵循的不二法门。
“自我胸中出”(创新)和“随人脚后行”(仿效)是一对相互对立统一的矛盾。作者强调“自我”并不是为了否定后者,他所关注的是文学创作中要展示出作者的个性与特点。“须教自我胸中出,切忌随人脚后行”不但可以指导文学创作,也可以运用在人类一切发明创造上,特别是学术研究上,学术贵在创新。5
【名句】
须教自我胸中出,切忌随人脚后行。
2.名句:归来笑捻梅花嗅,春在枝头已十分。
悟道诗
南宋·无名氏
尽日寻春不见春,芒鞋a踏遍陇头云。
归来笑捻梅花嗅,春在枝头已十分。
【题解】
这首诗以通俗形象的语言阐释了认识发展的不同阶段,揭示了如何修行以获得真理的道理,是一首包含禅意的诗歌。
诗歌的首联说,天天寻觅春却不知春在何处。穿着草鞋踏遍了陇头,寻遍东西也无觅春踪。“归来笑捻梅花嗅,春在枝头已十分”说明作者突然发现了春色就在眼前,春意也已盎然。诗中的春代表着所谓的“道”,因为节气与大道一样,不能直接显现,而只能通过观察物体会获得。作者到处寻找春踪,意味着他苦苦追寻着大道,有朝一日终于突然悟道,孔子说“道不远人”,佛家说“迷闻经累劫,悟则刹那间”,都是相同的道理。作者的顿悟并非凭空而来的,他是凭借着苦苦求索的积累而达到顿悟的境界的。这首诗还阐发了由量变到质变的道理,量变是质变发生的前提条件,当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时,就必然会引起质变。
【注释】
a芒鞋:用植物的叶或杆编织的草鞋。
3.名句:暖风熏得游人醉,直把杭州作汴州
题临安邸
南宋·林升
山外青山楼外楼,西湖歌舞几时休。
暖风熏得游人醉,直把杭州作汴州a。
【题解】
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题壁诗,诗人描写西湖的风光,以乐景来写哀情,使悲伤痛惜之感跃然纸上,而且在深邃的审美境界中,蕴含着深沉的意蕴。
诗的首句写“山外青山楼外楼”,意思是说山外有青山,楼外有高楼,极力描写西湖的山水之美,重重叠叠的青山与鳞次栉比的楼台相映成辉。次句继承上句,描写游人们在西湖的美景中陶醉,诗酒歌舞,仿佛没有尽头一般。“暖风熏得游人醉,直把杭州作汴州”,这两句是有明确的讽刺对象的,意即那些逃离中原故土,来到杭州的达官显贵们。“游人”指的是他们客居江南的状态,也是讽刺他们只知玩乐,不思故乡。诗人无情地揭露了统治者无视国家前途与命运,不顾国计民生的卑劣行径,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。
【注释】
a汴州:开封,北宋都城。
4.名句:自知孤洁群心妒,故着微红伴早春。
早春红梅盛开有感
南宋·黄公度
不与雪霜分素艳,却随桃杏竞芳辰a。
自知孤洁群心妒,故着微红伴早春。
【题解】
黄公度是一位爱国诗人,他支持抗金而遭到秦桧的打击,但他并不因此而改变个人的志向。诗人全篇都是描摹梅花的形态,但是在形象之中寄寓深意,使得梅花的精神得以充分表达。诗歌的首联描述了梅花在早春盛开时的景象,原本应该隆冬盛开的梅花,不去顶风斗雪,反而与桃李一起在春天绽放,仿佛有意与它们争夺春色一般。其中所蕴含的深意是,梅花代表着忠臣义士,他们不忍看到朝廷被奸人遮蔽,所以不畏打击与他们斗争。桃李象征着小人,他们随着权势而起舞,媚态十足。诗歌的三、四句是诗人的内心独白,他自知会被“群芳”妒忌谗害,却始终不改变“孤洁”的本性,通过寥寥数字就展示了诗人与奸臣斗争的坚定决心。
【注释】
a芳辰:美好的时光,多指春天。
5.名句:梅须逊雪三分白,雪却输梅一段香。
雪梅(二首)
南宋·卢梅坡
其一
梅雪争春未肯降,骚人阁笔a费评章。
梅须逊雪三分白,雪却输梅一段香。
【题解】
梅花盛开,洁白似雪,中国古代文人常以梅、雪并举,对二者的优劣高下也是争论不休。在这首诗中,作者从不同角度公允地评判它们各自的优缺点,并从品评中引出了令人深思的哲理。诗歌的三四句是本诗的精华所在,其中所蕴含的哲理也耐人寻味。二者都是春天的象征,它们都是春天意象的有机组成部分,前人之所以难以得出二者的优劣,是因为往往将它们放在同一个审美角度去观察。从不同视角去观察,就容易发现它们各自的短长。就色彩而言,梅花没有雪纯净洁白;就嗅觉而言,雪却没有梅花清香,它们在不同角度各擅胜场。此诗的哲理是,任何事物都具有自己的优点和缺点,任何事物都不会存在所谓真正意义上的“完美”,无论多么“十全十美”的事物,都难免存在不足之处。而观察者所处的角度是评判优劣的重要标准,只有从多角度观察事物,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。
【注释】
a阁笔:停笔;放下笔。
【名句】
梅须逊雪三分白,雪却输梅一段香。
6.名句:有梅无雪不精神,有雪无诗俗了人
其二
有梅无雪不精神,有雪无诗俗了人。
日暮诗成天又雪,与梅并作十分春。
【题解】
诗人紧承上一首阐发哲理,强调了事物相辅相成,有机和谐地构成整体的重要性,解释了部分与整体之间的辩证关系。作者从“有梅无雪”和“有雪无诗”两个角度入手阐发事理,前者显示不出梅的孤傲坚贞,后者则说明如果缺少了诗人的吟咏,这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就无法被人得知,失去了人格化的文化内涵。这两句诗蕴含了深刻的哲理,世间的事物都是存在着相互联系、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的。同时,二者都作为“春”的象征,实际上是整体意象的两个有机组成部分,整体是构成事物的诸要素的有机统一,没有整体就无所谓部分。梅花与白雪是构成“春”的要素,只有二者合二为一,才能真正地展示春天的美好。
7.名句:一段好春藏不住,粉墙斜露杏花梢。
偶题
南宋·张良臣
谁家池馆静萧萧,斜依朱门不敢敲。
一段好春藏不住,粉墙斜露杏花梢。
【题解】
张良臣,隆兴元年进士,监左藏库。笃学好古,嗜诗词,人称“雪窗先生”。
这首诗与叶绍翁的《游园不值》出于同一机杼,但在描写上稍有差异,古今人皆认为叶作要稍高一筹。钱锺书认为这首诗逊于叶作的原因是,第三句出现了虚字“好”,特意强调“好”就有了人工的感觉,不及“红杏”意象来得真切自然。虽然与叶作水平上存在一定的差异,但这首诗仍不失为一首说理与形象俱佳的作品。诗中也反映了这样的哲理:美好事物是难以被压抑的,一切具有生命力的新事物都是无法阻拦的。
8.名句:竹光杯影里,人语水声中。
秋日游龙井
南宋·叶绍翁
引道a烦双鹤,携囊倩b一僮。
竹光杯影里,人语水声中。
不雨云常湿,无霜叶自红。
我来何所事,端为听松风。
【题解】
这是一首游览诗,作者记述了秋日游玩龙井的行踪,通过写景纪行寄寓个人的深意,诗歌写得富含理趣。“不雨云常湿,无霜叶自红”两句包含了厚重的哲理意味。云是水汽聚集而成的,即使不下雨诗人也了解它的物理特性,准确把握其“湿”的特点。“无霜叶自红”看似简单,实际上是受宋明理学“物各有理”观念影响的产物。古人对于自然界的认知还未达到极高的水平,往往认为是秋风起霜后,枫叶才会变红。但是枫叶变红是枫树本身按照自然生长规律发生的现象,与外界的影响没有关系。只不过,它变红的时节是秋天,而秋风、霜降被视为秋季的象征,因此二者才发生了联系。此诗告诉我们的哲理是,事物的发展具有自身独特的规律,规律是不会受到外界干扰而改变的。
【注释】
a引道:引领道路。
b倩:央求、请人做某事。成彦雄《煎茶》:“蜀茶倩个云僧碾,自拾枯松三四枝。”
9.名句:醉薄荷,扑蝉蛾。主人家,奈鼠何。
猫图
南宋·叶绍翁
醉薄荷a,扑蝉蛾。
主人家,奈鼠何。
【题解】
这是一首题画诗。画面上的小猫天真烂漫,一派可爱的样貌,它扑蝴蝶,在草丛中嬉戏,无忧无虑的样子让人心生怜惜。诗人却发出了“主人家,奈鼠何”的感叹,它只知玩耍,放弃了自己的职责,这不正是南宋那些尸位素餐、文恬武嬉的官员们的群像吗?诗人只是仔细描摹猫儿的可爱,却在画面之外寄托了讽刺之意。
【注释】
a醉薄荷:旧说猫食薄荷则醉。欧阳修《归田录》:“薄荷醉猫,死猫引竹之类,皆世俗常知。”
10.名句:春色满园关不住,一枝红杏出墙来。
游园不值
南宋·叶绍翁
应怜屐齿a印苍苔,小扣柴扉久不开。
春色满园关不住,一枝红杏出墙来。
【题解】
叶绍翁,南宋文学家、诗人。这首小诗描写了春日游园时的见闻。此诗先写诗人游园看花却进不了园门,感情上是从期待盼望到失望遗憾。但当他准备离去之际,却发现一枝红杏伸出墙外,进而领略到盎然春意是无处不在的,围墙并不能阻挡春天到来。随即感情又由失望到意外之喜,感情变化曲折而有层次。特别是诗歌的第三、四两句,既渲染了浓郁的春色,又揭示了深刻的哲理。它象征着美好事物是难以被压抑的,一切具有生命力的新事物都是无法阻拦的,它们最终都能够突破人为的限制而崭露头角。
【注释】
a屐齿:屐是木鞋,鞋底前后都有高跟儿,叫屐齿。
【名句】
春色满园关不住,一枝红杏出墙来。
11.名句:平明忽见溪流急,知是他山落雨来
山雨
南宋·翁卷
一夜满林星月白,且无云气亦无雷。
平明忽见溪流急,知是他山落雨来。
【题解】
这首诗题目是“山雨”,可是诗人却花了一半的篇幅来证明无雨,构思新奇。此诗借助如何观察落雨这一细节,阐述了认识发展的若干阶段。首联作者描绘了晚间自己的所见所闻,天空中满天星斗,月亮也高挂天边,天空中没有半点云彩,也听不到任何雷声。这种种迹象使作者形成了今夜无雨的主观认识。第三句“平明忽见溪流急”,写的是诗人平明时分见到湍急的溪流,这意味着水位的上涨。诗人随即领悟,水位上涨的原因只有一个,那就是别的地方下雨了。首尾两种不同的结论都是作者根据亲眼所见得出的,都有其合理性的一面,但是从现实来看,明显是后一种结论更符合现实。这反映了认识发展的不同阶段,作者晚间看到的景象是感性认识,它是认识的低级阶段。作者第二天根据溪流上涨的现象推理出下雨的结论,这明显属于理性认识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。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,无论是“星月”“无云”“无雷”,还是“溪流急”,都属于感性认识,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。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,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。假如我们只停留在认识的初级阶段,那就无法得到正确的认识。
12.名句:纵是闲花自开落,东风毕竟亦无情。
观落花
南宋·翁卷
才看艳蕾a破春晴,又见飞花点点轻。
纵是闲花自开落,东风毕竟亦无情。
【题解】
这首诗描绘的是春日里落花的景象,但作者的着眼点并非对落花细节的刻画,而是被吹落繁花的凶手“东风”的无情勾起了感慨,诗歌语言流畅,富含哲理。诗的首联用了一个节奏很快的句式“才……又……”,这两个程度副词刻画出的是时间流逝的迅捷和快速,春天转瞬即逝。首联的两句描写的都是花,但是前者是花未开时的勃勃生机和无限活力,后者则是满地狼藉的衰败景象。诗歌的尾联承接上文落花而来,点明诗人心中的感受。即使花朵是按照自然生长的规律败落的,但这“无情”的东风却一点也不懂得珍惜。作者心中明白,个人再有诸多不舍,也无法改变自然规律。此诗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,世间万物都是在不停变化的,自然界的运动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,人不能违背自然规律,只能认识它并加以利用。
【注释】
a艳蕾:娇艳的花蕾。
13.名句:曾向括州州里望,众山却是此山低
冯公岭
南宋·翁卷
乱峰千叠拂云霓a,辐合坑崖立似梯。
曾向括州b州里望,众山却是此山低。
【题解】
翁卷,南宋诗人,为“永嘉四灵”之一。诗歌的首联描写冯公岭雄奇的山势,“乱峰千叠”的景象直插云霄,山峦叠起,辐辏聚散。这些陡峭的悬崖不时突出,与山崖上的坑洞犬牙交错,看起来就如同高耸入云的天梯。紧接着,诗人的视角由内转外,回忆起从永嘉城内眺望冯公岭的感受,结果二者完全不同。从内部看冯公岭,似乎高不可及,险峻难越。但是从远处眺望整个括苍山脉,冯公岭就显得微不足道了,所谓“众山却是此山低”。此诗蕴含的哲理是,任何事物如果脱离它所处的环境孤立地观察的话,就不能得到其真实的面目,难以把握事物的本质和真相。这就提醒我们在处理问题时要学会转换视角,改变思维方式,从多个角度去认识事物。
【注释】
a云霓:本意是“虹”,后借指高空。
b括州:温州隋唐时的旧称,也是诗人家乡永嘉的旧称。
14.名句:眼看别峰云雾起,不知身也在云间。
过九岭a
南宋·徐玑
断崖横路水潺潺,行到山根又上山。
眼看别峰云雾起,不知身也在云间。
【题解】
这首诗的立意仿效苏轼的《题西林壁》,但是诗人能别出心裁,自己并非观察山势走向的坐标,而是将自我的存在也纳入到诗歌中去,使得诗中蕴含的哲理翻出新意。
首联叙述了作者登山时经历的困难险阻,“断崖”“横路”阻挡着诗人的脚步,一路上还有溪流需要跋涉。但令作者感到困惑的是,本来以为已经走到山脚,却发现又要向上攀登。这时“别峰云雾起”,将整个九岭山笼罩了起来,山路就更难行走了。作者此时发现自己已经成为九岭山的一部分,连个体的存在都已模糊。
这首诗所蕴含的哲理是,人类认识有其局限性。作者不能超越他所处的位置,他自身也属于九岭山的一部分,缺乏认识的工具和手段,因而也就不能准确地把握事物的本质。人类的认识本身还存在着正确与错误之分,这也是认识局限性的表现。
【注释】
a九岭:九岭山位于江西省西北部,九岭山主峰九岭尖位于武宁靖安的边界,九岭山脉可分为南北两支,北支海拔较高,山脉呈东北西南走向,是修水、锦江二流域的分水岭,全山脉大多数在江西省境内,西南尾端延伸至湖南浏阳成为浏阳河的发源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