角力是什么意思呢(中国传统体育项目之角力)
时间:2024-07-12 08:15:16
100次浏览
比赛台上放置一张简易垫子,红蓝两方选手徒手相搏,一招一式尽显强盛武力,万千观者为之振奋、受其感染,这就是摔跤的魅力。
千百年来,摔跤运动的热度未曾消减,我国古老的体育活动——角力便被视为摔跤运动的前身,深受古代勇士喜爱。
角力,又称角抵、相扑等,相传源于黄帝时代,是中国古代的一种摔跤活动。因角力兼具竞技性与娱乐性,故而这一运动既是军事训练的重要内容,又是社会群体的娱乐项目,并在不断的发展演变中成长为影响深远的传统体育项目。
流传千年
四千多年前,原始社会的人群为了在自然界和部落冲突中求得生存,常会利用自身的力量和技巧获取食物、进行自卫,从而衍生了初具雏形的角力活动。
商周时期,据《礼记·月令》记载:“天子乃命将帅讲武,习射御角力。”可见,角力已经与射箭、驾车一同成为军队操练的主要项目。春秋战国,因战乱、攻伐频繁,作为军事训练的摔跤活动开始在各国广泛传播。
至秦汉时期,角力活动已相当盛行,并不再单单用于军事训练和争斗相博,而是成为带有一定表演成分的娱乐活动。据古籍记载,秦始皇统一天下后,“讲武之礼,罢为角抵”,集竞技、娱乐、表演为一体。众人以此为乐,使尚武之民风在“角抵戏”中得以释放。
唐朝物阜民丰,习武风气不懈,故角力活动声名大噪,时称“相扑”。每逢元宵节和中元节,均有摔跤比赛举行。唐朝末年,朝廷建立官办的相扑棚,搜罗、训练摔跤能手。入选者被称为相扑人,可在朝会、宴聚、祭祀之时,进行专业的相扑表演。
宋代,角力发展尤为昌盛,相扑比赛甚是普遍,除男子相扑外,还出现了小儿相扑、女子相扑等活动。宫廷内,设御前相扑手,为皇帝御用侍卫,被称之“内等子”;宫廷外,有市井相扑手,或参加正式的竞争性相扑比赛,或在瓦舍场所进行表演性相扑,风格尽不相同。
明代以后,角力再度成为军队训练项目,民间摔跤喜好者不计其数。清朝,多以“布库”之名指称摔跤活动,职业摔跤手按技术高下分一、二、三等,每日任务就是研究跤法,练习摔跤。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的《塞宴四事图》,描绘了乾隆皇帝于避暑山庄举行的四项活动,其中之一便是布库。
近现代以后,我国传统的角力活动逐渐融入到更正式、更规范的中国式摔跤运动,成为各大体育赛事的热门项目。
形式多变
角力盛行数千年,从角抵戏到相扑,具体的表现方式与方法在不同时期有所差异。
早期的角力活动以角抵戏为主,更倾向于歌舞之戏,在双方相较武力时配以乐器、舞蹈、杂技等。表演比赛时,较量双方和裁判赤裸上身,腰束长带,着短裤,使用手、臂、拳、脚等部位相搏。
后期发展为相扑,角力活动拥有了相对成熟的比赛规则。如宋朝的相扑比赛不讲重量级别,而是以巧智、勇力决胜负,注重方法和技巧,并将摔跤比赛的规则称为“社条”,将执行比赛规则的裁判称为“部署”。
社条为保证公平竞争,不准施行不正当手段,规定了具体比赛流程:第一步,双方脱光上衣,张开手臂,由部署检查身上是否有暗器;第二步,选手赤裸上身绕场一周,向看客致意;第三步,在部署的引领下,双方签立生死文书;第四步,部署宣读规则。如此之后,比赛方能正式开始。
角力的规则与方式虽各具特色,但其有趣的运动形式、激烈的竞争场面一脉相承,引得众多名人为之“倾倒”。
相传,秦始皇第十八子秦二世极爱看角抵戏。每当他在欣赏角抵戏,哪怕丞相有要事求见,他也闭门不见,专心沉醉于摔跤表演;据史料记载,汉武帝在位时曾举办过两次规模盛大的角抵戏,围观欣赏者络绎不绝。
欣赏之余,不少君王更愿亲自上场与人较量。北齐文宣王高洋称帝后常找人角力取乐,以打斗摔跤为能事;康熙年少时为扳倒鳌拜,精选数十位身强力壮的年轻人,暗中与其练习摔跤。终有一次,鳌拜入宫觐见,摔跤手们一拥而上,将鳌拜摔倒在地,动弹不得。
从角抵戏、相扑最终演变成今日的摔跤,角力运动历经沧桑巨变,终成为中国传统体育里的一朵奇葩。